1. 首页 > 初中高中

一座好面之城的养成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阿能师父在邵家桥一举打响“阿能面”招牌到现在,30年间,桐乡的面文化从未减缓壮大的步伐。 如今的桐乡,光是面店就有3000多家,足见一碗桐乡面在当地人心中分量之重。 在市场经济放开初期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一碗本地产咸菜打底、新鲜肉丝吊鲜的咸菜肉丝面,就是贫瘠年代里最令人满足的补给。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咸菜肉丝面里慢慢出现了豆腐干、笋丝、猪油渣,鲜度一再升级,价格却一直保持“平民路线”,即便后来与以青蟹等各种昂贵鲜味食材做浇头的豪华版桐乡面“正面交锋”也是分毫不让。 搭上了“撤县设市”班车的桐乡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了高速发展,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在桐乡两轨并行、齐头并进,将桐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迅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桐乡人的面碗也开始丰富。 声名远扬的三门青蟹,产自舟山渔场的小黄鱼,还有梭子蟹、蛤蜊、明虾,跳出茫茫东海,把咸咸的海味带进了桐乡人的面碗,凭着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靠海的桐乡以一碗海鲜面靓绝了四海面食界,涌现出了阿强海鲜面、阿根面馆这样以一手海鲜面绝活走红桐乡面食“朋友圈”的另类桐乡面大佬。 如果说桐乡的面文化是在继往开来中日益丰富,那么,一座好面之城的养成,更要归功于它海纳百川的不凡气度。从这点来说,桐乡这座江南小城从不比隔壁的海派城市上海逊色。 蝴蝶酥、栗子蛋糕、哈斗、别司忌,在上海这座西式点心与中国传统共舞的城市里,漂洋过海的外国味道染上了海派腔调,成了独一无二的“上海特产”。而在桐乡,在江南小锅面的大本营里,在阿能面、羊肉面、海鲜面等各种本土面的强势围追堵截下,那些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名字的外来面也从未认输,它们野蛮生长,将自带的美味基因悄无声息地植入桐乡,也在不经意间成就了独具特色的“桐乡味道”。 浓缩着武汉人“九州通衢”江湖气的热干面,离开了汉江平原,将“中国早餐第一大省”的热情和生猛带到杭嘉湖平原,把芝麻酱与面条交汇的香气,融进桐乡人热烘烘的晨光里。 一碗藏着整个重庆麻辣鲜香大江湖的小面,托起了山城人的全部生计,也让年轻的网红旅游城市变得“活色生香”。当花椒和辣椒还在为谁是川菜之魂争论不休时,重庆小面带着那股源自市井街头的不在乎的劲头,走出山城,带着“碗豆+杂酱”的灵魂搭配,把美味的触角伸向五湖四海,在桐乡人的面碗里生出另一番滋味。 是吉林延吉的朝鲜族冷面更地道,还是黑龙江鸡西的豪华版冷面更让人钟情,抑或是辽宁西塔更接近原产地口味的冷面更带劲,凭一己之力让团结的东三省起了“内讧”的冷面,不远千里来到桐乡,却变得出奇融洽,成了纯正东北味的代名词。 一口面一口蒜,生在八百里秦川的陕西乡党,在吃面上也有着西北人特有的厚重和豪迈。纯正的岐山臊子面,讲究一口香,海碗宽汤,一口入魂。当来自陕西宝鸡岐山的老板娘将陕西面馆开到桐乡,也将陕西人在吃面上郑重的仪式感,将风风火火的人间气概一同带到了桐乡。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不同的气候与地理条件,生长出了不同的物产,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饮食文化。如今,经济快速发展,人员加快流动,便利的交通破除了山与海的阻隔,让困守原地的饮食文化流通起来,它们带着不同美味基因的面食涌入桐乡,与土生土长的“阿能系”相爱相杀,共生共荣,无形之中充实了桐乡的面文化,与本土面一道,将这座盛产稻米的杭嘉湖平原城市,塑造为一座海纳百川的好面之城。

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edu/930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