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下午,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马顺平做客新人文讲座,以“永乐时期(1403-1424)明朝与帖木儿帝国的文化交流:波斯细密画《花园宴会图》新研”为题,在线上为200余名师生从绘画史角度解读永乐时期西域文化交流历史,探讨图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重构明朝西域战略意义。
讲座伊始,马顺平简要介绍了帖木儿帝国与明朝的外交关系。十四世纪末,帖木儿帝国多次攻打东察合台汗国,在永乐三年(1405)后,沙哈鲁与明成祖共同缔造两国和平外交。明成祖朱棣多次遣使出访帖木儿帝国,并亲自致书沙哈鲁汗,承认对方的宗教和政治,表达平等友好的外交愿望,两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文化交往达到新高度。永乐时期尤其是土木之变(1449)之后,明朝国力下降,对西域的开拓和交往逐渐转衰。因此,永乐时期是明朝与帖木儿帝国之间交往最为重要的阶段,代表了明朝西域经略最为辉煌的时刻。 马顺平解读了《花园宴会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的内容,指出它来自波斯史诗《列王纪》的书籍插页,完成于公元1444年帖木儿帝国法尔斯省首府失剌思,描绘帖木儿宫廷宴会场景,呈现失剌思统治者亦不剌金王子于永乐十五年或十八年接见明朝使者的场景。因其布景宏大、人物众多尤其是画面上出现三位明朝使者,长期以来引起细密画和中外历史学界的共同关注。学界普遍认为,这是证明十五世纪前期明朝与帖木儿帝国文化交往的珍贵文献。但图中帖木儿王子和明朝使者的身份,宴会场景发生的时间、地点,尚未有可信的研究结论;画面中出现的青花瓷、猎豹、猎鹰、织金胸背等反映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物品,尚未有深入的解读。 马顺平对细密画艺术模式下历史场景进行全面复原,从反映当时中西文化交流重要信息的元素,如织金服饰、丝绸、青花瓷、猎鹰、海东青、猎豹、大西马等物,指出猎鹰文化和豹猎文化是两国的一种沟通方式,代表文化共通;并分析伊斯兰书籍装帧艺术、帖木儿王子身份及绘制年代推测、明朝使者出使的历史等。马顺平认为,《花园宴会图》是目前唯一出现明朝使者形象的波斯细密画,是十五世纪前期明朝与帖木儿帝国外交往来的直接见证。 最后,马顺平对明朝西域战略进行新评价,认为帖木儿帝国的政治转型与明成祖朱棣积极开拓西域、增进文化交流的外交思想相契合,是一种历史机遇。朱棣以失剌思为支点实现打通内陆亚洲与南洋海路的宏大战略有历史根据,明朝系列外交活动出发点并非为满足“统驭华夷”的政治虚荣心,明朝西域外交有务实之处和战略布局。 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马顺平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关于《花园宴会图》颜料和绘作方式、明朝使者出使安排等问题。 本场讲座是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故宫系列讲座》第十二讲,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历史系副教授程钢主持并点评。(来源:清华大学)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cul/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