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深入学习理解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于11月20日下午联合举办“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工作教育促进民生福祉发展”线上研讨会。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社会工作师生及社会工作实务工作者近300人线上参会。
视频会议截图
开幕式环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关信平教授及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马凤芝教授分别代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致辞。周飞舟在致辞中指出,从燕京大学社会服务开始到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均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在中国文化的主导下实现了社会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建立起了中国式的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关信平指出,要以更高质量的社会工作教育促进社会工作实践的发展,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马凤芝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研讨会的举办将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贯彻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助力增进民生福祉。
研讨会分上下半场,分别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能教授和复旦大学顾东辉教授主持,共计12名资深学者作主题报告。发言学者通过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民生福祉等重要内容,结合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阶段、发展型生活型社会政策体系构建、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福利制度比较等社会工作专业议题,深入分析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发展的精神内核,对如何在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要部署并通过生动的专业实践阐释报告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展开多面向多层次的交流讨论,形成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工作教育促进民生福祉发展的广泛共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名誉会长王思斌谈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发展目标,社会政策应从生存型社会政策转向生活型社会政策,不仅关注困弱群体的社会生活,也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困弱群体走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谢立中教授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发展型社会政策体系建设,既不能退回到以救济型社会政策为主的立场,也不能过早进入到以福利型社会政策为主的状态;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突出阐明人的发展的中心性,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当前和未来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指导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树强教授认为增进民生福祉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是社会工作的初心和使命,社会工作的中国化现代化发展应把握从本土化到文化敏感度、再到去殖民化的过程;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从社会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宏观定位及社会工作“大”与“小”的辩证法等方面,阐述了“大社会工作”与民生福祉发展的关系;厦门大学童敏教授提出激活居民和社区的活力是实现具有内生性动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所在。参会人员就专家学者的发言展开热烈的提问和交流讨论。
在研讨会总结环节,王思斌总结到,各位学者的发言非常符合中国实际,能够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社会工作促进民生福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马凤芝代表主办方在总结中指出,研讨会从对中国式现代化专业回应的角度切入,既有宏大的社会层面的分析,也有精细化的对于人和社群服务的讨论;既有基于本土资源的挖掘和讨论,又有国际视野的对比,同时,还有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讨论,对社会工作教育回应社会需求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来源:北京大学)
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cul/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