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飞雪:风气但从此门开
1912年,一份 《民国元年学科设置及课程安排》 让人心头为之一震,北京大学新设哲学门,主要课程包括: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宗教学、伦理学、认识学、社会学、西洋哲学概论、印度哲学概论等。对比1903年张之洞修订的《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当时奉行的依然是“忠孝为本”“经史为基”,只有“经学”,而没有“哲学”。辛亥革命之后, 严复校长 将千百年来被尊为庙堂之学的“经学”并入“文科”,增设 “哲学门” 。现代中国的哲学学科由此滥觞。
这个开端在古老民族向现代转化的历史进程中颇具象征意义: 从古老的经学到现代的哲学,这不仅仅是古老民族对来自西方的新学科的包容与接纳,更重要的是,要为从西方舶来的“哲学”一词注入华夏民族固有的精神和价值。至此,会通中西熔铸古今的创造性解释历史性地展开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海天集》和蔡元培校长题词
鸿蒙肇判,风气始开。 蔡元培先生 就任北大校长。这位爱好哲学与佛学的校长为1925年哲学系毕业同学纪念刊《海天集》题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老校长以此勖勉哲学系同学,堪称“系训”。更重要的是,他为北大哲学带来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新风。于是,哲学系成了引领新思想的策源地。 学有专长的先生们,荟萃于斯,冷静而不乏激情,书写中国文化的新方向:
胡适 开创了援引西方哲学、整理中国材料的研究范式。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和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的出版,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学科的基础、规模和气象由此奠定。从此,中国哲学学科日趋成熟。作为智慧之学、群学之源,哲学以虚怀纳善之真诚、精进不已之奋勇,对中国文化及其现代命运予以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
1919到1920年,英美哲学家 杜威、罗素 ,先后造访北大哲学系,西方哲学缘此扎根中国社会。 1924年, 张颐 任教北大哲学系。担任系主任后,他依照国际标准,亲手打造哲学系的学科与课程体系。随后而至的 贺麟、陈康、郑昕 等先生 ,踵事增华,拾级而上,西方哲学的研究格局豁然开朗。与此同时,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课程的开设,进一步推动不同学科的融合和贯通,共同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
蔡元培、李大钊、胡适、蒋梦麟的合影
在中西思想的激荡中,马克思主义出场了。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和图书馆馆长李大钊,都曾在哲学系开设有关唯物史观的课程。星火燎原,前赴后继。1920年,哲学系学生邓中夏与同学少年 发起成立“马克斯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五位北大代表,其中三位就来自北大哲学系。在以后的历次学生运动和革命风潮中,哲学系学生以“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文章气节少年人。 1914年夏,在酷爱西方哲学并亲手翻译《纯粹理性批判》的胡仁源校长的推动下,哲学门开始招生。
1917年,首届学生毕业。著名学者、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张申府先生,是哲学门最早入学的学生之一;
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冯友兰先生,是第二届毕业生;
著名史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顾颉刚先生,是第三届毕业生;
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是第四届毕业生;
解放前夕努力促成北平和平解放的何思源先生,是第五届毕业生……
哲学系第二届毕业生合影,其中有陈独秀、马叙伦、冯友兰等人
(来源:北京大学)
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cul/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