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视窗

静园草坪:小院摇漾春如线

静园草坪:小院摇漾春如线 历经波折,九死无悔。劫后余生的北大哲人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北大哲学如同静园草坪,春风一度,生机无限。 哲学的春天来了,青春的笑脸也来了。1977年,恢复高考。北大哲学门,犹如一块磁铁,把各地青年才俊吸引到此。压抑已久的求知欲,伴随着真理的热忱和青春的活力,一道迸发出思想解放的澎湃激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股豪迈的书生意气,随着“第二次睁眼看世界”的启蒙激情,再次唤醒了沉寂许久的中国思想界。这里没有满目疮痍的悲情,没有逝者如斯的感伤,只有“一万年太久”的只争朝夕和“只要敢登攀”的求真精神。 北大哲学系1977级毕业合影 世界哲学的新潮涌来了。 当时在外国哲学研究所求学的青年学子,组织学界才俊,成立了 “文化:中国与世界”编辑委员会 ,大规模地翻译和介绍西方现代哲学著作。当代西方一批思想大师的著作,例如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卡西尔的《论人》 ,给中国的思想界吹来一股久违的新鲜空气,甚至在语言上,也影响了一批学人的思考和写作。学术界开始出现了各种崭新的话语和观念。 20世纪80年代初,哲学系教师研讨 老先生们的青春焕发了。 冯友兰先生以耄耋之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 。有位学子满怀深情地回忆: 经过整整十年的辛勤劳动,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7卷本150万字已全部完成了。当时我非常高兴地握住他的双手,向他表示祝贺,他的双手是那样柔软、温暖,神色是那样平静安详、怡然自若。然而此时先生的双眼已经失明了,而思维仍然十分清晰,他是用口述的方式,由助手代笔。由85岁一直写到95岁,这是用生命在写作,把自己全部精神和心血都倾注在他的著作中,将过去失落的自我重新找了回来。 张岱年先生“自强不息、振兴中华”题词 多门学科的研究复苏了。1982年北大哲学系设立全国第一个本科宗教学专业 ,成立宗教学教研室 。1983年,乘着纪念汤用彤先生诞辰90周年的东风,北大的宗教学研究缘此全面复兴。1995年,北大决定成立宗教学系 ,这是中国国立大学的第一个宗教学系。在宗教学研究兴起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没有忘记老校长蔡元培八十年前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著名美学家叶朗向国家的领导人建议,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之中。逻辑学专业则以现代逻辑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从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目标是 “现代逻辑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人才” 。 教学改革的号角吹响了。“哲学导论”是北大哲学系本科主干基础课,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被视为哲学本科教学的“定海神针”,是国家级精品课程。 张世英、叶秀山、余敦康、张祥龙等哲学家担任主讲教师。老系主任赵敦华,主张“用中国人眼光看西方哲学”。《西方哲学简史》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两本教材渗透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中国式通史观。这些足迹,仅是北大哲学教学改革的缩影。 北大哲学系访问哈佛燕京学社,内有叶朗、赵敦华、陈来、张志刚 学科建设的步伐坚实了。 1999年5月,北大哲学系举办全国哲学系主任大会,此后便开始制定各二级学科的发展规划,明确全系跨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发展之路。200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等4个学科被确立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2007年,北大哲学系被定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 静园四院的紫藤萝瀑布 从春雷初响到世纪之交,北大哲学曾在八十年代的热火朝天中人声鼎沸,也曾在九十年代的市场大潮中门庭冷落。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唯有一脉相承的人文气息依旧如故。尽管市场的冲击和时代的喧嚣纷纷攘攘,北大哲学就在静园四院的一方天地中坚守“诗意的栖居”。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唯有立心立命的文化使命不改初衷。一如四院的藤萝紫瀑,撩开层层叠叠的紫藤花丛,方见盘虬老干的粗壮峥嵘。桃李不言,润物无声。 就这样,北大哲学门迎来了百年系庆的荣光时刻。 百年系庆 (来源:北京大学)

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cul/760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