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视窗

80岁有学术的厚重  海内外学者共论冯骥才与天津

由天津大学主办、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八十个春天——冯骥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5日-6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办。5日的开幕式上,80岁的冯骥才先生首发两部新书《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十卷本)和《俗世奇人:手绘珍藏本》。随后一天半的研讨,近30位海内外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冯骥才先生的文学与文化人生,以及作家与城市、情怀与地域、责任与故土等意义深远的话题,为他的八十岁更添一份学术的深度与厚重。 80岁有学术的厚重  海内外学者共论冯骥才与天津 5日下午和6日全天,近30名学者从文学和文化遗产保护两方面对“冯骥才与天津”这个主题展开热烈研讨。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英籍教授米欧敏、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副教授罗季奥诺夫、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科罗博娃、英国巴斯大学教授余德烁、越南翻译家周海棠、埃及翻译家梅等海外学者,不约而同地聚焦《单筒望远镜》等冯骥才先生近年来描写天津历史的文学新作,认为他的新作得益于他多年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是对中西文化关系、民族心理重新思考的结晶,他用作品向中外读者打开了一扇相互交流、促进理解的文学之窗。 教育部长江学者苏州大学教授王尧、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军、上海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春生、天津社科院图书馆馆长闫立飞、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丁琪等国内文学专家则从不同角度研讨冯骥才先生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审美风格、特色、语言和其中蕴含的文化与时代思考,从他对天津世相与世情的描写,探究他笔下的“文学天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河北省民协名誉主席郑一民、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澍伟、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甄光俊、天津市南开区文旅局研究馆员尚洁、今晚报社原文化部主任魏新生、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振良、中国民协《民间文化论坛》执行主编冯莉等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地方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冯骥才先生抢救文化遗产、守护天津文脉的同路人和追随者,回顾、总结了冯骥才先生几十年来为保护、传承、弘扬天津文化所作出的贡献,从而揭示知识分子对家乡故土的文化担当与乡贤情怀。 在研讨会的闭幕致辞中,冯骥才先生说,他没有80岁的年龄感,但有时间的紧迫感,“我今天中午没睡觉,就是被一个话题触动,想要写一本叫《非遗学原理》的小册子。”80岁以后的时间,他一方面要用于非遗学的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留给文学,因为文学仍然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他原本就是以作家的立场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曾用文学的批评为文化遗产保护开路。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之后形成的文化视角,又促使他通过《俗世奇人》等作品自觉地书写天津的文化个性。然而就像华洋杂处的旧时天津,一半是老城,一半是租界,冯骥才先生其实也有两套笔墨。他说,写老城生活的这套笔墨已形成独特的审美和语感,“但我的文学还欠着我另一半生活,那就是跟我自己和我所经历的时代相关的生活。我要把我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生命运、对世界的看法、独特的感受和审美,用另一套笔墨写出来。”

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cul/75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