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视窗

北京大学“审美与人生”讲座开讲:彭锋探讨美学与美好生活

2025年2月19日晚,由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哲学系、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审美与人生”博雅美学系列讲座在理科教学楼108教室举行,艺术学院教授彭锋以“美学与美好生活”为题作报告。全校40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活动现场

在本场讲座中,彭锋介绍了什么是美学,美学与美有着怎样的关系。结合黑格尔《美学》中的理解,彭锋指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感性认识和艺术,同时他认同卡西尔的想法,即美是清楚明白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彭锋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与同学们探讨了审美判断的三个法则。首先,生物法则通过人类共同的基因作用于审美判断,这不仅体现在出土的古代文物上,也为现代美学实验所证明——1994年开始实施的“人民的选择”(The People' s Choice)系列绘画项目中,全世界人民喜欢的风景画似乎出自一个原型,即东非的草原景观。纵览古今中外,人们在美的评判上具有惊人的普遍性。其次,不同的文化习惯,形成了中西审美思想的深层差异:西方重视表现永恒形式,而中国重视表现生动气韵;西方以数理为依据,而中国用气象做依据;西方崇尚恢弘,而中国偏好平淡;西方走向极致的写实或抽象,而中国维持中庸。再次,艺术家采取个人策略将自己与传统的、大众的、流行的区分开,这在从印象派到后现代绘画的流变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彭锋作讲座

通过大量的实例,彭锋告诉同学们认识“美”的另一种视角:不仅有一般意义上的“优美”,还有美学意义上的美——对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或审美对象(aesthetic object)的欣赏和追求。这种审美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渗透到日常的方方面面,比如外表审美化、经济生活审美化、社会现实审美化、动植物世界的审美化、物质世界的审美化、伦理生活的审美化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体现,可以说我们身处一个全面审美化的时代。

在审美无处不在的时代,彭锋提醒同学们,要警惕被“平均美”的标准扼杀审美敏感力。而摆脱“平均美”的最好方式,就是恢复“美”不可定义的本来面目。彭锋强调,对不可定义的美的欣赏,不可能给我们关于真善美的确定知识,但能够培养起我们面对真善美的三种行为方式:“生、爱、乐”,分别对应着审美创造、审美移情、审美愉快,这不仅是艺术欣赏的方式,也启发了我们如何实现美好生活。彭锋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为例,勉励同学们不需要过于在意外界的定义和评价,要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热情,积极行动,找到属于自己的事业和快乐。

现场师生提问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个人审美风格与审美观等话题进行提问。彭锋以细致而深刻的解答回应大家的问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转载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cul/216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