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视窗

除夕坚守农田:中国农大师生三亚育种忙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1月28日,农历除夕,在中国农业大学南繁育种基地,王乙霏刚刚完成一片地的玉米授粉,他请同学拍下照片,发给了家人,“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

王乙霏是农学院博士生,2021年开始从硕士直接转到博士阶段就读。今年是他连续第四年在三亚的实验田里过春节。

王乙霏1.jpg

王乙霏给玉米授粉

由于三亚特殊的气候条件,这里非常适宜作物的生长和育种。在北方很多地区只能收获1季的玉米等农作物,在三亚南繁完全可以收获2-3季,通过加速迭代繁殖和选育,缩短育种年限,这甚至诞生了一个专门的词汇“南繁加代”。也因此,三亚成为了农业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圣地。每到冬季,很多中国农大的师生都会专程来到这里,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王乙霏就是其中之一,往年他都是11月左右抵达,第二年3月左右回到北京。

今年,和王乙霏一起在三亚过春节的人多了起来。2022级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闫明珠就是其中之一。她是1月15日抵达海南的,这次来主要是进行玉米授粉作业。

由于去年11月的台风影响,玉米的播种期总体推后了10-20天。这就造成了本来能在往年春节前完成的授粉作业相应推迟,于是,玉米中心的近百名老师同学来到南繁,在这里共赴一场春节之约。

右侧是闫明珠.jpg

闫明珠(右)和同学给玉米授粉

穿上防晒服,戴上防晒帽,把授粉兜系在腰间,这就是同学们在地里的主要装备了。今年是闫明珠第一次不在家过春节,她坦言很想家,“但是能跟大家一起过春节也很开心”。

玉米授粉需要在雌穗吐丝之前套袋防止串粉,花丝吐出后用大袋套住雄穗进行人工授粉。在田间,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活力,忙碌的进行着套袋授粉工作。

闫明珠不是忙碌的人群中唯一一个第一次在外过年的人,袁跃是2023级热带农业专项的博士后,虽然常驻三亚研究院,但因为正值田间玉米材料研究的关键时期,所以他第一次在海南过春节,虽然离家在外,但家人非常支持他,“特意来三亚陪我一起过年。”

袁跃.jpg

袁跃在给玉米授粉

每天早上8点多,袁跃和同学们会骑上电动车来到郊外的南繁基地实验田,在那里进行玉米授粉,采集样品,把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处理、基因型鉴定,一套流程下来就要到晚上九十点钟。

农学院2021级博士刘晋初是连续第三个春节在三亚度过。他坦言非常想念家人,但是农时不能耽误,于是他连续第五年来到了三亚。

左为刘晋初在田间给玉米授粉.jpg

刘晋初(左)和同学给玉米授粉

农大人与三亚的缘分不止于此,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教师在三亚开展科研工作,产出了许多国家级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参与和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南繁硅谷建设,学校2020年成立了三亚研究院,聚焦农业绿色发展、作物学、生物学、畜牧学与兽医学等领域,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南繁与热带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从那时起,中国农大人在三亚的教学科研按下了加速键。

今年春节,有近百名研究生因为科研任务留在三亚过年,加上从北京飞到海南的师生,春节期间在三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达到百余人。

农业需要依时令而动,宛如大地与季节的默契舞步。中国农大的师生们就是在抢抓农时中播种希望,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在除夕的实验田和实验室,尽快选育出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最后一公里”,为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贡献力量。

除夕当天,2021级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博士生殷鹏飞在田间完成授粉等工作,又来到实验室,开始进行取样。今年也是他第一次在海南过春节。但是他并不是很想家,“因为今年我们可以在家过元宵节了”,说到这,殷鹏飞笑了。

殷鹏飞.jpg

殷鹏飞在三亚研究院的实验室做实验

这个除夕夜,王乙霏决定和同组的老师同学好好放松一下。他很享受在三亚的时光,“我比较喜欢独处,在地里一个人的时候我觉得特充实”,他开玩笑地戏谑,自己是“天选下地人”。谈起未来的计划,王乙霏希望可以继续在课题组读博士后,能常驻三亚,继续自己的学术理想。

袁跃主要从事玉米籽粒发育调控网络和营养品质提升的遗传育种研究,他希望近期集中精力完成这一季的田间材料研究工作,力争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谈起未来,刘晋初和闫明珠都不约而同期待着可以顺利毕业;殷鹏飞则希望能够继续留在实验室读博士后,继续深化博士期间开展的科研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cul/2148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