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视窗

中国农业大学召开面向2035学科建设与战略布局动员会暨“学科高质量发展规划年”启动会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1月15日上午,面向2035的学科建设与战略布局工作动员会暨“学科高质量发展规划年”启动会在东区召开。学校党委书记钟登华致辞,校长孙其信围绕学科战略布局作重要发言,学科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康绍忠,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文科讲席教授、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樊胜根分别作主题发言。校领导钱学军、单际国、林万龙、杜太生、王勇、杨志出席会议。副校长辛贤主持会议。

钟登华指出,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学校将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谋划布局,在这个重要节点,学校面向2035展开“大讨论”,全面审视学科发展现状、态势,深入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学科发展和建设方向与战略布局意义重大。

钟登华指出,要深刻认识学科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农业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学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谋划学校学科建设与战略布局要从大局和大势出发,深刻认识强国建设的时代大势,深刻认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创新趋势,中国农大应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担使命、主动求变,在打造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力量上作出新的布局。

钟登华强调,要加快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要高站位谋划学科布局,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和科技前沿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前瞻布局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也要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要增强学科整体竞争力,深入实施学科建设质量提升行动,继续加大引导支持,凝练学科方向,推动学科内涵建设,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继续在特色、优势上下功夫,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推动学科融合发展。

钟登华强调,要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学科是学校发展的龙头与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学科建设水平决定了大学的办学水平。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育人初心,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立五育并举、德才兼备的学科育人体系。要服务战略需求,勇担强国使命,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牵引,要推动有组织科研,助力高层次人才培育,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在服务支撑强国建设中贡献中国农大力量。

孙其信表示,此次会议包含“2035”“学科”“战略”“动员”四个关键词,是一次解放思想、激发“头脑风暴”的动员会。他首先系统回顾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完善高等学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作出的重要指示、提出的明确要求。学科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党中央非常急切、教育部高度重视的工作。面对全球科技创新发展,面对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强国建设战略,对标党中央战略部署和国家重大需求,要看清学校学科建设情况,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确定奋斗的方向。

孙其信从“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态势与国家战略布局”“我校学科发展历程与使命转型”“未来大学建设与学科战略布局的新形态思考”三部分,深入剖析学校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梳理学校学科发展历史脉络,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对学校学科建设的深刻思考。他指出,从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来看,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领域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从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来看,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全国教育大会等对未来国家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特别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等重大战略部署,对农业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各部门、各学院和各学科在考虑学科战略性转型时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孙其信指出,建校120年来,学校学科经历着不断创新和转型,学科内涵不断丰富,学科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过去二十多年,学科转型速度加快,2018年以来,学校作为首批具有自主设置一级学科学位点的试点单位,在新兴交叉学科设置上迈出了许多历史性步伐,学科门类从1981年3个增加到现在的9个。目前,学校共有3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根据三大世界教育机构排名,学校农业科学位列世界高校第一。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校以4个冠军学科数量并列全国第四。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在内涵发展、学科结构、发展质量等方面相比,学校仍存在学科结构偏窄等现实问题。面向2035学科结构战略布局,除对标党中央战略部署和国家发展需要自主调整结构以外,也要汲取世界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结构调整的先进经验。

孙其信简要回顾了世界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强调,学科战略布局要把握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应对全球日益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相关机构和专家共同研讨提出了第四代大学(Universities 4.0)概念,重点不仅在于知识的创造和传授,更关注通过与政府、行业和社区的深度合作,为区域和全球带来实际影响,这将引领未来大学形态的深度转型和变革。面向2035学校学科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转型,建议在学科门类结构上,按照“强农”“壮理”“扩工”“优文”“增医”10个字进行布局,持续建强农科优势学科、大力发展新农科,壮大特色理科,扩大特色优势工科及新工科,优化文科结构,探索农医结合、医养结合等;在路径选择上,突出交叉融合,突破传统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的制约。学校加快学科布局战略性转型,是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是顺应世界科技教育发展大势的需要,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希望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学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康绍忠表示,研究学科发展要看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同时也离不开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科建设更好发展。聚焦到农业工程领域,要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多领域机制,推动智能工程和智能装备引领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

张福锁表示,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中国农大在人与自然主战场上理所应当要挑重担、作先锋,要通过跨学科、跨学院交叉融合,打造国际一流的学科发展高地,要整合全校力量,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樊胜根表示,学科发展要多元化,要跨部门,农业大数据与智慧农食系统、生物技术与食品创新、生态农业与循环食物经济等领域拥有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体制机制、技术应用与推广等困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会上,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处处长曲瑛德介绍了“学科高质量发展规划年”工作方案。

学校学术委员会及学科建设专委会委员,管理服务与直属机构主要负责人,院系主要负责人、分管学科建设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cul/213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