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视窗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召开第一届编委会第四次会议暨期刊发展专家座谈会

2025年1月10日上午,“进一步探索期刊特色化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期刊发展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举行。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董志勇出席座谈会。来自期刊编辑委员会以及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代表共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期刊编辑部主任许宝友主持。

会议现场

期刊常务副主编关海庭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汇报了2024年办刊情况。他指出,期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时保质地完成了年度编辑出版任务,期刊整体质量进一步提高,文章质量和栏目优化方面有了新的进展,总体上完成了期刊编辑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对期刊发展提出的要求。他从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学科交叉和现代化建设比较研究等方面总结了期刊创办三年来的发展与创新。未来,期刊将进一步突出办刊特色,优化栏目设置并且提高刊文理论深度。

关海庭发言

期刊编辑委员会主任黄宗良教授认为,期刊应坚持特色化发展,体现北大精神、北大学风和北大担当,要坚持党性和科学性、政治性和学术性相结合,围绕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究现代国家建设和治理的发展规律、战略方略、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坚持倡导求真务实之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是经济现代化;要深入分析我国的政治关系,深刻总结我们的政治经验、政治优势;要进一步把握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坚持多元开放、文明互鉴。

黄宗良发言

与会特邀专家、期刊编辑委员会代表围绕进一步探索期刊特色化发展展开交流探讨。

董志勇在发言中肯定了期刊过去一年的工作。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应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办刊,突出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突出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战略设计,突出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规划,确定好目标,勠力奋斗、久久为功。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丰民积极评价了期刊取得的成绩,表示社会科学部会继续全力支持期刊建设工作。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饶戈平指出,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是几代学人努力奋斗的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历史任务,期刊定位高、题材重大应在侧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文明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根基,同时增强比较现代化研究,扩大视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表示,期刊正在稳步发展,下一步可以加强对基础理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注重对现有经验作出原理性概括,关注研究阐释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的研究,并在比较现代化方面加强对拉美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总结。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湘林指出,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要形成有传播力的知识体系,补充经验性研究,他建议围绕重大理论研究课题组织学术探讨,形成成果予以刊发。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万俊人指出,应注重刊发名文、邀请名家,深化学理阐释,注重期刊声誉,关注重要选题,如社会公正美德等,同时注重期刊的国际化。

发言环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董志勇、林丰民、饶戈平、丰子义、徐湘林、万俊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表示,期刊发展势头喜人,下一步应重点关注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关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多种形式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牛可指出,现代化作为一种宏大理论,学科综合率相当高,在学术专业化的当前格局下,可以让各学科相互沟通或者合作;现代化研究的一些长期成果需要充分考虑在学科分化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综合;此外,建议期刊考虑增加综合性书评栏目。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侯玉波提出,现代化研究内涵着对社会、对国家的未来,甚至对民族的责任,期刊需要进一步给出现代化的明确目标和实现路径,回应时代呼唤;同时,现代化最终会落实到人,因此要从人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关注人的现代化。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梁昊光表示,现代化研究从目标、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或者理论上来看,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议程,目前的技术风险等一系列挑战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应重视用中国式现代化抢占科技制高点;同时,可考虑利用期刊平台形成咨政报告,发挥期刊的智库作用,扩大和增强影响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认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策划意识和问题意识强;编辑队伍专心致志、非常投入;充分发挥了编委会的作用,下一步要优化栏目设置、版面扩展、自主体系建设等,着力注重现代化的历史、理论、实践以及文明互鉴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遗产》主编王莹表示,期刊在专业性、学理性和实证性的有机融合方面成就显著,今后可多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双创”和“第二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方面的选题。

image5.jpeg

发言环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李玲、牛可、侯玉波、梁昊光、刘曙光、王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期刊主编王浦劬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创刊三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期刊编辑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期刊努力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同行,体现北大的学科风格和学术追求,取得了些许进步。现代化问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也是一个长周期、发展性的问题。期刊着力从思想体系和学理深度研究、阐释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解读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建设时代命题,着力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与会学者围绕如何把期刊办得更好、进一步办出自己的特色,提出了具有指导性、建设性和启发性的意见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进一步消化吸收、逐项落实。下一步,我们将在现有的期刊规则和评价体系下,努力为期刊的建设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资源和条件,与此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期刊的特色建设。

王浦劬作总结发言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社会科学部等相关工作人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期刊副主编孙来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副院长韩毓海及部分青年教师,期刊编辑部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参会人员合影

转载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cul/2124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