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外样品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顺利召开
2025年1月8日,北京大学地外样品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举行。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郑永飞,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福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倪晋仁,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龚新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献华,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谢冰,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等出席大会。成立大会先后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地外样品研究中心主任沈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孙俊良,物理学院教授林熙主持。
会议合影
北京大学地外样品研究中心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工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申请建立,挂靠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次大会由地空学院主办。
张锦指出,行星科学及相应的地外样品研究是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地外样品研究领域建立有世界引领性的中国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23年,北大新增设立行星科学本科专业,开启了行星科学领域高端人才自主培养的新篇章。2025年是北大的“科技创新年”,我们将瞄准2035目标,努力涵育一流生态,积极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北京大学地外样品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北大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学校在深化行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他希望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为在行星科学领域突破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锦致辞
张立飞指出,北京大学地外样品研究中心的成立,将为学校有组织科研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一系列创新研究的开展。他希望研究团队成员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加团结的协作精神,为实现深空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出北大智慧、地空力量。
成立大会上举行了北京大学地外样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和月球样品管理工作组聘任仪式。学术委员会由朱日祥担任主任,金之钧和侯增谦担任副主任,委员包括谢和平、郑永飞、吴福元、倪晋仁、汪卫华、魏悦广、潘永信、龚新高、李献华、赵国春、曹晋滨、刘耘、崔峻、张煦尧。月球样品管理工作组由张立飞担任工作组组长。
学术委员会部分委员合影
沈冰对中心成立背景和未来规划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北京大学地外样品研究中心的成立基于航天强国的国家战略,符合学科发展规划。他介绍了中心的发展思路和科学目标,强调了两大科学抓手和三大发展目标,并部署了相关的发展规划。中心研究团队成员由来自12个校内兄弟单位的49名研究人员组成。
沈冰介绍中心成立情况
研究团队成员高良才副教授、周继寒研究员、刘阳研究员、徐克研究员带来专题报告,报告题目分别为“地外样品研究中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现状、技术框架与未来展望” “原子多维成像在地外样品中的潜在应用” “高灵敏度形变量测量” “极端真空条件下星壤中挥发分的扩散规律”,分享地外样品研究相关的创新技术和研究内容。
专题报告环节
专家研讨环节,朱日祥表示,地外样品研究的根基在于地球科学,也在于技术创新,我们要从太阳系的角度研究地球演化,将航天、工程和技术进行深度融合。郑永飞、金之钧、吴福元、倪晋仁、龚新高、徐义刚、李献华表示,中心融合多个学科,清楚梳理各项科学目标与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中心要有更大的眼光,拓展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深化研究思路,提出框架性结构和支柱性理论。各位专家还针对地外样品研究成果与学科交叉、国家需求紧密连接提出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深空探测的各项工程前期论证与中期研制各个阶段。
专家研讨
张立飞在闭幕式致辞。他表示,中心将团结协作,争取更多资源,在地外样品研究方面产出更多创新性成果,在行星科学领域迈出坚实的步伐,力争为推动前沿科技发展、服务国家深空探测战略贡献力量。
转载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cul/2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