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孔子学院中外人文论坛第20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意境与诠释”举行
4月19日晚,悠扬动人的歌声与轻灵跃动的钢琴声交织,回荡于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80余年前,《教我如何不想她》和《红豆词》等中国艺术歌曲随中国著名歌唱家周小燕走向欧洲,现在由英国女中音歌唱家Phoebe Haines唱响在静谧怡人的未名湖畔。一场艺术的和鸣与研讨,在艺术互鉴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
论坛现场
“中国艺术歌曲的意境与诠释”——北京大学孔子学院中外人文论坛第20期由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海外拓展办公室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外文系澳研中心协办,为中西文化交流工作者、声乐歌曲艺术研究者、对艺术歌曲感兴趣的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和谐温暖、引人入胜的交流平台,帮助参与者探索中西文化魅力,品味歌曲蕴含的人文美,激发艺术感悟思考。
论坛邀请到清北两校艺术研究专家进行现场交流评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刘彦玲主持本次论坛。到场嘉宾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雷虹,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袁欣,清华大学外文系澳研中心主任、教授王敬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Blake Stevens作为评议人出席论坛。Phoebe Haines担任演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硕士生赵心怡担任钢琴伴奏。50余名师生到场参与此次论坛活动。
论坛现场
刘彦玲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进行了简要陈辞,指出作为联系中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桥梁,中国艺术歌曲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刘彦玲表示,此次论坛现场格外适合艺术歌曲的演唱,在演唱场地和听众两重要素上都符合艺术歌曲的内在要求。她讲述了关于青主、萧友梅、赵元任等数位中国艺术歌曲家的故事。这些歌曲家与他们作品的故事连珠成线,为在场听众勾勒出中国艺术歌曲的部分发展历史,也让人们更好地体会艺术歌曲中所流露出的时代性与音乐风采。
刘彦玲致辞
Blake Stevens从德奥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历史谈起,对如何鉴赏艺术歌曲给出了精辟的见解与建议。他指出,传统的艺术歌曲鉴赏既要关注歌声的美感,也要关注为之伴奏的乐声的艺术性,还要深刻体会两音相互映衬、和声共鸣的内在运作规律,方可清晰地感受到美的本质在艺术歌曲中独树一帜的表达。
Blake Stevens致辞
本次论坛邀请的嘉宾Phoebe Haines倾情演唱了《送别》《教我如何不想她》和桑桐伴奏版的《红豆词》,赵心怡和Blake Stevens先后钢琴伴奏。每首歌后,论坛现场皆是掌声雷动。
Phoebe Haines演唱
王敬慧高度评价Phoebe的演唱。她结合实践经历分享说明,无论歌曲音乐还是其他方面的交流,文化交流的内涵都交织于对美的认识,这既在于音乐之美,更在于生命之美。中国艺术歌曲的美不只是简单的中西融合,它在借用西式技法的同时,也坚持了中国诗歌传统,讲究诗和歌的合用。
王敬慧评议
陈均从中国艺术歌曲的文学性角度出发,分析了三首艺术歌曲中体现的中国艺术歌曲近现代发展脉络——从借西曲、中词逐渐发展为在中国文化语境的表达中化用西式作曲技法,清晰彰显了中国艺术文化主体性的不断增强。
陈均评议
刘彦玲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质进行了细致阐释。她认为,中国艺术歌曲有其特殊的诞生发展历史,如成曲的《红豆词》原本是为话剧配的乐曲,随着传唱渐渐进入艺术歌曲的范畴。此外,中国艺术歌曲的伴奏往往会有不同的作曲版本,如刘雪庵作曲版《红豆词》在艺术上更具备学术研究的纯粹性,而桑桐版《红豆词》则更多在实际演唱中使用。
Phoebe认同并回应了刘彦玲的观点。她认为,桑桐版《红豆词》运用巧妙的拟声与古琴声有利于体现声乐应和的美感,使歌曲增味添彩。回应之后,Phoebe又现场演唱了刘雪庵作曲版《红豆词》和英国艺术歌曲《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来加深听众对中外艺术歌曲的声乐体验。在场论坛参与者如痴如醉,反响热烈。
彭锋、雷虹对Phoebe的演唱表示赞美,肯定了本次活动的交流成果。袁欣简要介绍了赵元任先生的生平,并讲述了赵元任先生与歌曲《当你老去》的渊源。
彭锋发言
适逢北大“国际战略年”,国际合作部海外拓展办公室将继续发挥孔子学院学术平台作用,主办系列中外人文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事业砥砺前行。
全体合影
来源:北京大学
本文链接:https://www.19150.com/cul/12153.html